第288章 前进与寿命-《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陈锋真开始单手撑着下巴,仔细琢磨起来。

    过去他一直以能源和材料为主攻方向,点对点的突破难关,再用这两大支柱产业拖动其他产业协同前进。

    既稳健又激进,取得的成绩卓著,每次都能看到肉眼可见的进步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他的策略完全正确。

    过往的成功具有相当程度的迷惑性,以至于陈锋的思路都在不自觉间被局限在了里面。

    这样好,我就一直这样做下去,既能有功,也能无过。

    这在心理学上,是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间陷入进去的舒适区。

    主动控制思维跳出舒适区的难度,与直面生死其实没有本质区别。

    陈锋再强终究也还是个人,也落进舒适区里了。

    这次因为繁星的缘故,他才想起往人工智能的方向多走一步,提前拿出量子计算机编程理念的完整框架,主动往前推一推,尽可能保证繁星诞生的前置条件。

    现在看到人类绝症精华欧国华同志,又回想起投靠自己而被暂且拒绝的医学大师拉梅内克·南丁,他的思维再次被打开了。

    他顿悟了。

    延长欧国华这种人的寿命,对文明毫无疑问能起到正面效果。

    再比如自己、赖恩、钟蕾、曾经晚年苏醒的伊伦·艾尔文……

    不说夸克治疗仪,如果自己有分子级甚至氨基酸大分子级的治疗仪,不至于早早过劳死,活到两百多岁,多苟个一百年,还能多做多少事?

    如果其他人也能至少精神矍铄的活上一百多岁,时代又会怎样?

    原始社会里人类平均寿命为15岁,在无法抵抗自然灾害、疾病、野兽袭击的威胁时,活着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。

    公元前,人类平均寿命仅为20岁。

    到了公元1700年,人类平均寿命为35岁。

    公元1800年,人均寿命37岁。

    当文明的历史迈入二十世纪,人类寿命出现爆发式增长,人均寿命从40岁迅速提高至61岁。

    2015~2020年间,全球统计人均寿命为69.3岁。

    稍微观察便不难发现,伴随着每次科技水平的快速进步,人类的平均寿命均有或多或少的快速增长,究其原因正在于卫生条件的改善、医疗技术的革新等等先决条件。

   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也是文明前进的需要。

    但寿命的延长,本就是科技进步的前置条件之一,两者相辅相成,互为臂助。

    “活得久”这三个字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简单,其本质的意义,是长寿有利于知识在个体身上的持续累积。

    无数个更优秀的个体智慧团聚在一起,组成的庞大群体智慧便正是照亮文明前行道路的指路明灯。

    抛开以前的时代不谈,只说二十世纪,学者们的成果爆发通常在三十到六十岁这个阶段。

    除少部分超越时代,且又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幸运天才,大部分学者一旦过了花甲之年,步入老年阶段,其研究水平与灵感迸发能力均会出现大幅度下滑。

    伴随人的衰老,生理机能持续下滑,各种病症悄然出现,如影随形,既折磨人的身体,也伤害人的精神与思维,从事创造性质工作的学者更是受创极深。

    身体的持续衰落,对越来越近的死亡的未知恐惧越来越强烈,对生命的不舍越来越不甘,造成学者们原本敏锐的思维渐渐变得迟钝,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渐渐消散。

    需要莫大的意志力支撑,才能伟大到临死前依然有能力主导并带领一个研究项目前进,在遗言中交代能指引继承者继续工作的思路,迸发出生命里的最后一道光芒。

    能做到这点的终究是少数人。

    能在年轻时引领时代的,更是凤毛麟角到屈指可数。

    大部分学者辛辛苦苦学了一辈子,走过了入门、熟练、精通、融会贯通再到大成的路,却都已是六七十岁快半截身子如土。

    老人们再不甘心,也不得不面对思维迟钝与记忆衰退带来的伤害,眼睁睁看着自己宝贵的毕生所学从指缝里溜走。

    这客观规律将会极大程度桎梏人类的进步速度。

    在过去陈锋创造的多条时间线中,除二十一世纪规律反常之外,几乎每次科技总体大爆发之前,都有某种程度的生物与医疗科技先往前走出一步,亦或是种族总体的基因唤醒度提升,带来了更好的延缓衰老的基因特性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